• 1930年代的威镇阁---
     威镇阁明万历六年(1578年)所建。时任太守罗青霄与同知罗拱辰认为城南隅地势低陷,应建有突兀之峰,即在八角楼旧址建一楼阁,楼匾额题“威镇阁”。400多年来,威镇阁历尽坎坷。图为1930年代的威镇阁图,可以看到威镇阁残破不堪。
    00-00
  • 天主教堂外墙摄于1997年---
     教堂正面镶砌长方形石门槛,门楣横匾镌书“天主堂”三字,两侧镌对联“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;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”,这种在教堂正门两边采用中式楹联的形式,在教堂建筑里并不多见。图为天主教堂外墙。
    00-00
  • 四月刺桐09---
     刺桐是一种树姿优雅的观赏树、庭荫树和行道树,树身高大挺拔,花色殷红。刺桐花颇似象牙,它还有一个名字叫“象牙红”。
    00-00
  • 华安土楼门墩石雕---
     华安土楼是闽南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,现存68幢,华安土楼有二宜楼、南阳楼、东阳楼、和齐云楼等土楼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。图为华安土楼门墩石雕
    00-00
  • 龙海民间绘画作品《捞鱼》---
     龙海农民画继承中国传统民间绘画技法与审美习惯,以闽南农村劳动生活为背景,通过各种题材,十分生动地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山乡风貌和生活情趣,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。图为龙海绘画作品《捞鱼》
    00-00
  • 华安土楼30---
     二宜楼,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,于清乾隆五年(1740年)为蒋氏十四世蒋士熊所建,落成于清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。图为国家文物局专家领导莅临参观指导二宜楼。
    00-00
  • 《秦汉英杰》拍摄剧照相关140---
     《秦汉英杰》许多家喻户晓的战争典范和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。为未成年人教育打造了一部经典读史影视剧。图为剧组工作人员指导剧情拍摄的场景。
    00-00
  • 木偶头绘画染色7---
     漳州木偶头雕刻属于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,是福建省漳州市的传统美术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图为一名女子正在给刻好的木偶头绘画染色。
    00-00
  • 木偶手绣服装28---
     漳州传统的布袋木偶服饰,构成了漳州木偶造型的重要因素,它继承了“漳绣”的优良传统,用料考究,工艺复杂,一针一线纯手工制作而成,既是华丽的戏服,又是精美的工艺品。
    00-00
  • 艺术改革的试验园地---
     1959年3月漳州南江和漳浦艺光合并成立了龙溪专区木偶剧团,集中了郑福来、杨胜、陈南田等优秀的布袋戏艺术家为骨干,并充实了龙溪专区艺校木偶科由杨胜、陈南田为教师培养的一批首届毕业的新生力量,作为进行艺术改革的试验园地。
    00-00
  • 《人民日报》刊登东山保卫战的战绩---
     1953年7月20日,《人民日报》报道了东山岛战役胜利的消息: 残余蒋军匪徒窜犯东南沿海东山岛受重创,解放军海防部队歼灭蒋匪三千余。图为《人民日报》刊登东山保卫战的战绩
    00-00
  • 大同路北---
     大同路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华丰镇中心,从木材公司经百货大楼到华安水电厂坝头,全长1161米,宽3~19米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改称战斗路,1981年11月恢复大同路。
    00-00